当地时间10日,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即将在瑞典揭晓。由于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轮空”,因此今年会同时揭晓2018年和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关于诺奖“双黄蛋”的热度很高。
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前一天,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64岁的中国作家莫言和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80岁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同时亮相鼓楼西剧场,参加浙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故事:历史、民间与未来”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高峰论坛。
《莫言作品典藏大系》出版
昨天,鼓楼西剧场的活动正式开始前,大屏幕滚动播放了两条短片:一条混剪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后莫言领奖时的发言和他的创作历程,另一条是演员张译、秦海璐和作家李洱、南派三叔、蒋方舟等人为此次《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出版特意录制的祝福语。
“典藏莫言”无疑是当天活动的重头戏。这套《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共包含26卷著作,除了收录莫言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还收录了100多部中短篇小说以及《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8部话剧剧作。
据了解,这套“大系”编辑、收录了莫言截至2019年的散文、随笔、演讲作品300余篇,分为散文集三卷(《会唱歌的墙》《虚伪的教育》《感谢那条秋田狗》)和演讲集三卷(《讲故事的人》《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贫富与欲望》)。据出版方浙江文艺出版社介绍,本次“集结大戏”是莫言作品首度最全面地集结,该书用全彩插页的形式,首次收入了180余幅独家高清图片,套装定价2019元。
两位作家对故乡有共感
之所以让莫言和勒克莱齐奥对谈,是因为二人在创作中有一些共同性。“我想他们都是对故乡有一种情愫。”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曹元勇说。对话环节由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董强主持,对于论坛主题——“故事:历史、民间与未来”,莫言认为这是一个能把宇宙万物都包括的话题。
勒克莱齐奥生于法国尼斯,父亲在尼日利亚当医生,他童年时随母亲到非洲与父亲团聚,后来在法国上中学,在英国读大学,在泰国服兵役……可以说,这位“旅行中的写作者”深受非洲和欧洲两种文化的影响。
在谈到莫言的作品时,勒克莱齐奥说他在莫言笔下的故乡高密找到了一种隐秘的共感:“莫言先生的作品里有一种对故乡非常强的眷恋。”谈到故乡,勒克莱齐奥说,“我对故乡有一种隐秘的感情,我很喜欢那片地区民间的感觉,所以我读莫言时能够深深的理解他对自己家乡的这种情感。”
当谈到家乡时,勒克莱齐奥说,“读莫言先生的书,感受到高密无处不在。”在莫言获诺奖后,他曾经去过莫言的家乡高密。“进入他的家乡的时候,我非常激动,眼泪一下就流出来。我一下子理解他的作品和他的家乡这种眷恋之情。”
莫言看好科幻文学发展
当讨论到作家笔下的历史时,勒克莱齐奥表示,“今天讨论的是故事和历史的关系,我觉得莫言通过他的故事达到了人性的普适性,有时候他从小老百姓的角度去讲述故事,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感触到历史。”
对此,莫言表示感谢,“谢谢勒克莱齐奥先生这么认真地读我的作品,我作品里的滑稽和幽默是民间生活中本来就有的东西,并不是我的发明和创造。”对于作家的历史责任,莫言认为,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任务各不相同:“我想历史教材是从一个宏观的居高临下的角度来讲事件。而文学不承担这样的功能,就是从人的情感出发,甚至是从人的身体出发,来具体地描述那段历史时期内人类的生活状态。”莫言说。
谈及10月10日即将颁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董强说:“我肯定不会愚蠢地让二位猜测谁会得奖,但我想让大家谈谈文学的未来。”面对未来的问题,莫言开玩笑说这问题应该由刘慈欣来回答。在他看来,在未来,中国文学肯定是形形色色的存在,但是科幻会在未来的文学领域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对比莫言的乐观,勒克莱齐奥显然有些悲观,“今天的文学和文化面临着越来越高程度的专业化,从某种程度来说文化并没有真正做到大众文化。因为专业化,世界并不像我们幻想过的那样,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接触到文化,就我的观察,现在还是有一种趋势,就是文化工作者眼中的文化和大众看到的东西不太一样,对大众来说真正的文化还是有点遥远。”
现场反馈
跨界组合推广图书 这样合适吗?
在《莫言作品典藏大系》发布活动上,浙江文艺出版社邀请勒克莱齐奥和莫言做对谈,对此,曹元勇告诉北青报记者,勒克莱齐奥先生特别喜欢中国,因为他经常到中国来,他把中国当成他的家乡之一。“我想他们都是对故乡有着共同的缅怀和反思,他们也都是重视这种人的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人的生存这样话题。”曹元勇说道。
活动现场有很多知名影视明星现身,曹元勇表示,想到跨界邀请明星来参与诺奖作者的高峰论坛,应该说是机缘巧合,“我们最初想邀请最早和莫言老师合作的《红高粱》剧组人员,比如张艺谋导演、巩俐老师或姜文老师,这是一个由头。但遗憾的是,我们联系到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在电影节或者有别的工作。另外我们也是考虑,其实图书和文学,不只是文学圈内的事情,应该是跨艺术行业、面向大众的事。邀请影视演员参与文化活动这种方式在国外一点都不稀奇,国外的很多著名演员都会在重要作家推出新作品时出来参与,尤其是朗诵。我们希望这是作为一个开始,在中国也逐渐能够形成这样的好的风气,因为这也是推动全民阅读的一个方式。”
曹元勇认为,这样的活动不应该被认为是出版社要借明星来推广图书,而是大家一同营造文化氛围,“对于中国的演员们来说,我想他们也会觉得机会难得,笨贼妙探2毕竟作为演员,笨贼妙探2一生当中有多少人有机会能和两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坐在一起参与一个文化活动。”
对于现场看到演员与作家同台“有点不习惯”的声音,曹元勇表示,世界上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是从不习惯开始的,“推广汽车能请各种各样的人,做书的人为什么不能用不同的方法把书推荐给更多的读者呢?我觉得使更多的人愿意读书,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应该说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大于消极的。”
记者手记
文学应该如何与大众打招呼?
文学的剧场和线上的直播让活动变得热闹且瞩目,作家、文学评论家与影视演员的跨界组合多少会让人有些恍惚与错愕:这样跨界的混杂究竟是文学与大众打招呼的方式,还是文化、娱乐与商业的暧昧拥抱?一位大师夺目的光环能否为中国文学创作照亮一条明亮的前路?显然,这场对谈和发布会带来了很多问题值得仔细思考。
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高峰论坛结束,时间仍在继续,新晋的两位作家将戴着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出现在世人面前,文学的未来将沿着怎样的路发展下去?我们拭目以待。
本组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统筹/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