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梅兰芳的传记里最好不要出现孟小冬,因为有了孟小冬,梅兰芳就不完美了。而杜月笙的传记里,却一定要有孟小冬,因为有了孟小冬,杜月笙才不会只是“三百年来帮会第一人”,而是成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真男子。
不由得好奇孟小冬是何样人物,利用长假细细阅读许锦文撰写的《杜月笙和孟小冬》,不胜感慨。孟小冬出道早,12岁就惊艳登场,也许是持才傲物,也许是个性倔强,孟小冬最终输给了福芝芳,梅兰芳在福芝芳和孟小冬之间难以取舍时,梅党一致认为“孟小冬为人心高气傲,她需要‘人服侍’,而福芝芳随和大方,可以‘服侍人’,以‘人服侍’和‘服侍人’相比,为梅郎一生幸福计,就不妨舍孟而留福。”孟小冬听说后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不顾夜深,冒着倾盆大雨一路奔回了娘家,临行前撂下了沉甸甸的,迄今广为流传的两句话:请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说这句话时,孟小冬23岁,确实有着傲娇的理由。
20年后,孟小冬感激杜月笙的照顾和恩遇,跟随杜月笙逃到香港。杜月笙一度考虑逃难去法国,在办理家人的护照的时候,孟小冬轻轻地说了一句,坦谨“我跟着去,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啊。”一代名伶,年华老去,再无当年跟梅兰芳决裂时的刚勇。杜月笙听到孟小冬这句话,当即宣布:申请护照的事情放一放再说,现在最要紧的是先尽快和阿冬把婚事办了。杜月笙当时年逾花甲,缠绵病榻,天天靠输氧气为继,说得难听一点,是大半截都已下土了,居然还要结婚,如果不是为了给孟小冬一个名分又是为了什么。
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却说:我们姐妹早已认下,没有话说,不过现在都一大把年纪了,何必再大事破费,惹人嗤笑?”但是杜月笙依旧力排众议办了喜酒,至此,63岁的杜月笙与43岁的孟小冬结为夫妇,杜月笙在港的儿子媳妇和女儿全部叫来给孟小冬行跪拜礼,此前都叫孟小冬阿姨,从今以后一律都叫“妈咪”。梨园冬皇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名分”,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做了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可惜杜月笙与孟小冬婚后只有一年的夫妻缘分,不久就过世了。
孟小冬在戏剧界被尊称为“冬皇”,更是余派的嫡传弟子,唯一女传人。孟小冬之所以是孟小冬,与她在戏剧上的天赋和多年的勤学苦练,精益求让宴基精有着莫大的关联。“冬皇”这顶皇帝桂冠被戴在孟小冬的头上,是源于1928年的天津沙报,当时有一个评论家沙大风在异想天开,在文章里称孟小冬为“冬皇帝”。后来有一首打油诗传诵一时:“沙君孟话是佳篇,游艺场中景物鲜。万岁吾皇真善祷,大风吹起小冬天。”此后,“梨园冬皇”的称号就这样传播了开来。那时,孟小冬还不满20岁,年少成名青春得意,正是一派大好时光。
很多人看了章子怡在电影《梅兰芳》中扮演的孟小冬,才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坤伶“冬皇”,章子怡说,最佩服的就是她(孟小冬)的坚决,从与梅兰芳分手到嫁给杜月笙,几十年演绎的人生传奇,没有坚决,是走不了这么远的。
纵观孟小冬的一生,少年成名却一生大起大落几度离开戏坛;仰慕者无数,却没有幸福的婚姻;一边是掌声如潮,一边是孤苦伶仃,一边是人前显贵,一边是难言的委屈....但是细想之下又觉得孟小冬人生中的每个选择其实也都是必然,性格使然,命运使然,缘分使然。如果她不这么做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冬皇传奇了。
孟小冬生平之时间线
一、梨园世家科班出身
孟小冬本名孟令辉,因为出生1907年的12月9日,生在冬天,后来就得了艺名“孟小冬”。孟小冬出生在梨园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伶人,唱戏为生。所祥者以孟小冬在不到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练功了,七岁登台,十二岁正式出道。而且,孟小冬从一开始学的就是老生。
二、幼年时期拜师学艺
孟小冬的开蒙老师是她的姨父仇月祥。民国四年,孟小冬的父亲孟五爷在搭班唱戏时意外中风,虽医治及时,但依旧造成身体不便,半身不能动弹。孟五爷是全家的收入来源,现在不但不能演戏还要请医问药,着实愁苦。无奈之下,孟家将时年九岁的孟小冬,写给老伶工仇月祥为徒,立下三年的契约,期满后为师效力三年,即在三年演出期间,所有收入皆归师父,第四年一半可给家中,第五年起,则可全部用来养家糊口了。
九岁的孟小冬就这样离开了学校,开始了正式的学徒生活。由于仇月祥是她的姨父,两家亲戚关系融洽,所以孟小冬并没有受太多责打,但这位师父教戏上也非常严格,每天早晨带着孟小冬出去遛弯、喊嗓。小小年纪的孟小冬聪明伶俐,学戏认真上心,不觉其苦反觉其甜,在勤勉刻苦的学习和得天独厚的天赋下,孟小冬的戏曲技艺迅速长进。同时,展现在她面前纷繁复杂的戏剧世界既使她新奇惊叹,也令她疲倦苦累,那段时间的孟小冬在师父的教诲下,几乎无日不唱,甚至无时不唱。
三、少女时代锋芒初露
孟小冬与师父仇月祥的三年契约转瞬而满,孟小冬也成长为一个十二岁的亭亭少女,迎来了她的第一个正式登台演出机会。当时无锡新世界正在招揽一位老生上台,仇月祥决定让初出茅庐的孟小冬去试试看。新世界的经理一见孟小冬,个头矮小,肌瘦体弱,稚气未脱,不觉已失去信心。但仇月祥信誓旦旦地对他说:“小徒已跟我学了多年,不是我王婆卖瓜,上台准行!”随之,他让孟小冬唱《逍遥津》给经理听,孟小冬一开口即令经理刮目相看,她的歌喉清亮高昂,音色纯正,高低宽窄,运腔自如。一曲终了,经理连连赞叹:“小妮子不简单!果然名不虚传!”并当场拍板决定:到无锡头天打炮戏就唱《逍遥津》!
孟小冬在无锡新世界的首秀不负众望地大获成功,虽然她年纪只有十二岁,唱功却已经不容小觑,嗓子又宽又亮,丝毫听不出女孩子固有的雌音。当天演出完毕,整个剧场掌声狂热,人声鼎沸。隔日《锡报》有评:
“王勃十二岁作《阿房宫赋》,自古惊为天才,孟筱冬十二岁能唱谭刘各调,亦天才也。”
这场首秀的成功,自是孟小冬超高天分的展露,但也是她自小勤勉奋发所得到的甘美收获。正是她在此前三年不惧辛劳夜以继日地勤学苦练,才在机会到来时能够大放异彩,让人们看见了一颗梨园新星的明艳登场。
同年11月,经六叔孟鸿茂的介绍,孟小冬加盟了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内的乾坤大京班。这对于孟小冬的戏剧生涯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阶段性的大跨越。而后几年的时间里,孟小冬一路走南闯北,在福建、南京、济南等等各地辗转演出,在当地无不都引起热烈反响。孟小冬独特敞亮的嗓音与唱腔得到越来越多观众与专业人士的肯定和重视,她的优美曲音在她足迹踏过之地绕梁不绝,令人难以忘怀。
四、名震京城梅孟同台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八岁的孟小冬再次迎来她戏剧事业里的一个满堂彩。这年孟小冬在师父的陪同下北上唱戏,京城的繁华与热闹让正值妙龄的孟小冬自觉紧张也满怀憧憬。
这年,孟小冬以一出《四郎探母》在京城首演告捷,一炮而红,可以说是一鸣惊人了。从此,孟小冬一名在京城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北京城。随之而来,孟小冬在京城受到邀约不绝,门庭若市,她清丽的外表与卓绝的气质也同样令很多人倾倒不已。但同时,当时京城名伶众多,竞争相当激烈,假使孟小冬就此沾沾自喜疏于练演,那么保不准很快便会被人遗忘。孟小冬想要在重重包围之中脱颖而出立稳地位,就必须更加勤勉和刻苦,付出更多的汗水和辛劳。孟小冬自知自己正是好运当头,需要把握时机,她便戒骄戒躁,铆足力气,白天演,夜晚演,到处赶场子,演双出,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一刻不歇。
(图说:那么漂亮的姑娘,演了《四郎探母》杨四郎,当年该有多惊艳啊!!)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让孟小冬一生难忘的事情,也是她人生轨迹里出现的一个难以评判的转折——与梅兰芳同台演出。当是时,梅兰芳已经是举世闻名的伶界大王,孟小冬也是名噪一时、誉满京城的新秀名伶,这样两位天才人物的首次合作,可以说受到了举国瞩目。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初次见面,是在师父仇月祥的陪同下一起赴约冯耿光安排的午宴。冯耿光是当时中国银行的总裁,也是梅兰芳的挚友,这次安排的午宴,也是为了梅孟见面一起说说吊嗓排戏的事。两人都到场之后,冯总裁上前为梅孟互作介绍,孟小冬对着梅兰芳谦逊地躬身施礼,并随口叫了声“梅大爷!”当时梅兰芳刚过而立之年,被人誉为“东方美男子”,现今被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称为“大爷”,在场人不禁都哑然失笑。梅兰芳也还礼道:“小冬姑娘,别客气!”冯耿光则走过来对孟小冬说:“往后常常要见面,还是叫梅先生吧。”
十八岁的孟小冬第一次见到了堪称伶界第一的戏剧大师梅兰芳,现在来说就是见到了自己事业上所崇拜着的顶级偶像,又怎能不紧张忐忑甚至语无伦次呢?面对这位在名震梨园的翩翩先生,孟小冬也难以想象得到,她与梅兰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缘与灭也在此时奏响了序曲。
五、黄金时期与梅结合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两人在才艺与才貌上确实都堪称是完美的匹配。其实梅孟的结合,还得多亏梅兰芳那些朋友们的撮合,也即梅党们的热心拉拢。上文提到的冯耿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见一些朋友看台上梅孟合作亲密无间,便在台下也有心促成梅孟结百年之好,便正式委托齐如山、李释戡二位做大媒,正面询问梅孟两人的想法。
梅兰芳一听非常高兴,经过几次同台合作,他早已被孟小冬的过人才气所折服,认为孟小冬是位难得的坤老生人才,又是个漂亮又不失灵气的女孩子,若能与之结合,自然欢喜。但当时梅兰芳已有两房夫人,第一房王夫人久病在床,想必不会有反对意见,但第二房夫人福芝芳,却是性情果烈,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当时李释戡便向梅兰芳提出“金屋藏娇”一计,梅稍加思索,点头赞同。
梅孟之事确定下来后,孟小冬首要之务是结束与师父仇月祥的师徒契约。仇月祥得知此事之后,长长地叹了口气:“真是女大不中留!这几年跟着我走南闯北,戏没少唱,钱也没少挣,只是现当口在北京正走红,嫁过去,恐怕梅兰芳不会让你抛头露面出来唱戏。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年半载不练,只怕就前功尽弃了。”
孟小冬一听此话就急了,大声说道:“谁说不唱了!”其实孟小冬在之前也考虑过,若果能与梅兰芳结合,朝夕相伴同台演戏,在艺术上必定也能有很大的裨益,又怎么可能如师父所说一结婚就不唱了呢?为什么结婚之后就不能唱戏了呢?我能不能特殊例外?孟小冬暗下决心,她不但要继续唱,还要唱得越好。对孟小冬来说,唱戏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了,融会在她的血肉之中。
梅兰芳、孟小冬作为梨园界中一对生、旦最佳的“搭档”,通过几次舞台上的合作配对,互生倾慕假戏真做,这段金玉良缘确实是中国近代戏剧史上令人称道不已的千古韵事。梅孟婚后度过一段非常美满无忧的生活,他们的新房先是设置在冯耿光的公馆里,后秘密乔迁至一所巷内大宅,每日挚友聚会闲散浪漫,物质精神上都得到极大满足。
六、深藏金屋修学养性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因为当时还是非公开状态,所以外界对此事几乎一无所知。孟小冬被安藏在深宅大院里,每日梅兰芳出去唱戏,她自己一个人则自由打发时间。这种虽无忧无虑但单调刻板的生活渐渐使孟小冬备觉空虚,她突然意识到婚前师父所说的话不无道理:一旦与梅结合,很可能意味着舞台生活的结束。孟小冬离开了魂牵梦绕的舞台,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一般难过与焦渴。为此孟小冬几次曾向梅兰芳表示自己想重返舞台的愿望,但都被梅兰芳拒绝了:“男主外,女主内,你现在自由自在多么好。若是出去唱戏,朋友们会笑话我梅兰芳连自己的太太都养不活,你叫我这脸往哪搁?”孟小冬无法违逆梅兰芳,只好忍气吞声留在家里做太太。
但生性勤快好学上进的孟小冬也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浪费时间,她退而求其次,向梅兰芳提出请一位教师上门为她教戏,以免技艺生疏。梅兰芳满足了孟小冬的要求,为她聘请了当时的名师鲍吉祥先生为她授课。从此孟小冬的心总算安定下来,在宅子里深居简出精心学习。
在继续钻研戏曲的同时,她还开始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因为孟小冬九岁辍学拜师学艺,其文化修养其实是很低的,孟小冬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她不甘心做一个只知唱戏的伶人,她想像梅兰芳、程砚秋、余叔岩这些伶人大师一样,能写善画。一心上进的她便趁此闲暇补习文化课程,每日按时临窗习字,阅读戏本、白话小说,梅兰芳还手把手教她绘画梅兰竹菊,或谈论梨园掌故,或推敲戏词字韵,可谓其乐融融。此后孟小冬还特地聘请了一位国学老师学习书法,所以后来她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文,便是在此时打下的稳固基础。
孟小冬在事业的黄金时期与梅兰芳结成婚姻,而后深藏金屋度过了一段闲适舒漫的快乐生活,与过去那些年的奔波劳碌相比,这段日子虽然稍显空虚,但也安稳轻松,不必像过去那样到处赶场疲惫不堪。从九岁时就潜心学戏,而后步步高升精益求精争强好胜的孟小冬,终究为了爱情,暂时搁置了自己深爱的戏剧舞台。但冷冽的现实很快打碎了孟小冬的美好幻想,这场盛名之下的天作之合,并未得以善终。
七、劳燕分飞重返舞台
梅孟之间的婚姻大概维持了四年有余,最后一别两宽,各自为生,不复再来往。他们之间关系淡化和破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梅家给予孟小冬的非正式名分,梅兰芳二太太福芝芳的挑拨争宠,民间出现的舆论绯闻,梅孟之间的性格冲突等等,并非一朝一夕的爆裂,而是日积月累的矛盾最后无法调和只有终结一路。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赵荣琛先生在他的《翰林之后寄梨园》一书中说道:“两个好角儿,在艺术上可以十分相配,相得益彰,但不一定能组成一个完美的家庭;全是角儿,谁又能屈尊?久之必生风波。”梅兰芳与孟小冬都是受尽千万人宠爱的舞台名角,他们受着台下人们的狂热崇拜和追捧,自然心性难免清高自傲,这样在出现一些摩擦时,两方都不愿意低头认错,加之种种外部因素的侵扰干预,两人终究意兴阑珊精疲力尽。
孟小冬年少成名,过人的才华与清丽的面容让她一直处在一个制高点上接受大众的赞美与仰视,同时又饱受着竞争求胜的压力和勤学苦练的辛劳,故为人难免心高气傲又争强好胜。在梅兰芳还在她与福芝芳之间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时,孟小冬当机立断地提出分手:“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这样不死不活地拖着,还不如快刀斩乱麻!”梅兰芳则说:“我还是希望你冷静一下,人生就像棋子,是不能走错一点点的。”“我就是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梅兰芳试图挽留她,但孟小冬去意已决:“我不能在这样伤心断肠的地方再待下去了!”梅兰芳试图给孟小冬一点钱,孟小冬也拒绝了,并对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请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在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不会比你差!”
梅孟婚姻破裂发生在1930年左右,那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提倡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孟小冬的坚决果断正呼应了那个时代女性反抗的主题。孟小冬不仅在戏剧事业上奋起拼搏不甘人后,在爱情婚姻上也同样敢爱敢恨敢舍敢离,她在爱时便不顾一切地嫁给所爱之人,在爱情幻灭时便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她要自由,要自我,要自尊,要活得自强自爱。
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报》第一版上,孟小冬连登三天启事:“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这公告说的是因梅兰芳自小过继给他伯父作为养子,按当时的社会习俗来说可以娶两房妻子,所以20岁的孟小冬才嫁给他。结果在梅兰芳伯母(即养母)去世的时候,梅兰芳原配妻子福芝芳不让孟小冬进屋跪拜,意为不承认她的地位。面对这种情景,梅兰芳选择了委屈孟小冬,劝她先离去。孟小冬一路洒泪,离开了梅家,因此事大病一场,甚至想遁入空门。
很长时间,孟小冬的心情好了些,才应由沙大风主办的《天风报》邀请义演筹款赈灾,也算是重登剧台了。然而天津一家报纸此时很缺德地连载了一部小说,影射梅孟,并提到当年的李志刚(孟小冬的狂热粉,因追求她不成想刺杀梅兰芳,结果误害热心群众张汉举),暗指孟小冬是李志刚事件的罪魁祸首。梅兰芳的一再沉默引发了孟小冬的愤怒:“是我负人,抑人负我?”廖廖八字,是受尽了委屈的控诉。孟小冬不顾两人13岁的年龄差异,不顾自己正在上升的事业毅然嫁给他,甘愿退出舞台、忍受长久的寂寞,结局却如此。
1933年分手声明之后,孟小冬再未提及梅兰芳。她将所有的心思放在京剧事业上,灌制唱片,登台演戏,1938年拜四大须生之首余叔岩为师,尽得真传,成为第一女须生。一切尘埃落定,不见风尘起。而孟小冬与梅兰芳究竟是谁辜负了谁,恰如孟小冬自己所言:“世间自有公论。“
八、与杜结缘立雪余门
当时的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艺术上的发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请益,钻研谭派艺术。孟小冬见识越广,理解越深。在鉴别比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最终她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她认为余派艺术不仅在唱念做表细腻深刻,决非其他派别所能望其项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联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能藏险妙于平淡,更为她所爱。对余派心仪已久的她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立雪余门,亲炙教导。
其实,余叔岩对孟小冬的艺术才华也颇为欣赏。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弟子。
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请问艺事,敬业执著,余叔岩自然也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孟小冬的艺术在拜余之后较之拜余之前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
一九四三年,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正式演出,那是在1947年由杜月笙发起的为陕西水灾义演的《搜孤救孤》。这场演出最后只能以“轰动”来形容,曾质疑孟小冬“冬皇”资格的人,自这一次后皆默不作声。这同时是孟小冬向逝世四年的老师余叔岩交出的一份答卷。
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唯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唯一够资格的研究生。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孟瑶《中国戏曲史》第三册)
九、广陵绝唱随杜迁港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后来他尽管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因为孟小冬是杜之四夫人姚玉兰好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
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孟小冬由于想念姚玉兰,也就不再推托。好友的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的温暖。孟小冬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的60岁生日,当时国内有些地区发生水灾,杜月笙便决定办一个祝寿赈灾义演,即将表演收入全部作为赈灾。这次义演自然请了业已出师的孟小冬。孟小冬演出了两场《搜孤救孤》,获得圆满成功,满堂喝彩。一出余派名剧,被孟小冬演唱得近乎完美无瑕,行内外一致好评如潮,盛赞不绝。但遗憾的是,这也成为孟小冬最后的登台表演,而后她回绝了一切邀约,静心修养。有推测说她不再登台也许是体质太弱造成的,她曾对弟子说过:“一戏之耗费精力太多,非体所能胜也。”
1949年解放战争中,孟小冬寄居在杜月笙的上海家宅中。后来形势吃紧,杜月笙因其特殊的政治因素不得不逃往香港,孟小冬当时虽然并非是正式杜家人,前往香港也意味着与家人和朋友的分离,但还是作出了决定:“跟着老杜走!”孟小冬决心与她如今的爱人—杜月笙共生共死。
但到达香港后安稳日子也没过多久,1950年的深秋,杜月笙计划再次逃往法国避风头。当时他在全家人面前宣布了这个事情,孟小冬在旁冷不丁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啊?”孟小冬这句话很早就想问了,当初她为了姚玉兰的盛情撮合,也为了报答杜月笙的知遇之恩,以身相许,从北平来到上海,从上海来到香港,在香港的一年多,整天为杜月笙的病体操持,煎汤熬药不离左右,像丫鬟一样照顾他也不计较名分,这与年轻时候心高气傲的孟小冬已经判若两人。杜月笙自到香港之后,病情越加严重,她也毫无怨言不辞辛劳地服侍着他,而在杜家面前,却始终像是个外人。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渴望一个正式的承认。她想起自己第一次失败的婚姻,不禁更心伤神怠。好在一语点醒梦中人,杜月笙当下决定:与孟小冬补办婚礼。
63岁形销骨立的杜月笙与42岁端庄细挑的孟小冬办了一场迟来的婚礼,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的当年梅兰芳未能给予她的名分,终如愿以偿,成为一代传奇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对于享誉全国孤傲清高的孟小冬来说,这也许是她对命运的最后妥协,与自己的无奈和解。
台湾作家章君榖在《杜月笙传》一书中有如下描述:
“孟小冬身怀绝技,孤苦伶仃,一辈子傲岸于荣瘁之际,数不清受过多少次打击,用“历尽沧桑”四字,差堪作为她的写照。她自杜月笙60岁那年进门,长日与茗炉药罐为伴,何尝有一日分享过杜月笙的富贵荣华,何曾有一刻得过杜月笙的轻怜蜜爱,因此,乃使杜月笙的病越重,便越觉得自己着实辜负了孟小冬的一片深情。让孟小冬这种卓尔不群的奇女子,让她踏进杜公馆这么一个紊乱复杂的环境,长伴一位风之烛般的久病老人,对她而言,实在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不论是在第一段婚姻里与梅兰芳藏首匿尾的结合,还是在第二段姻缘任劳任怨成为杜月笙的小妾,孟小冬在感情上总是忠于内心,她爱所爱之人便倾尽全心全力无怨无悔,正如同她在事业上的不屈不挠矢志不渝。孟小冬便是这样一位超然绝俗的女子,特立独行主见分明,尽管命运跌宕不堪,也坦然处之昂然以待。
十、在港授徒十年台北
1951年,64岁的杜月笙在港逝世,杜家随之分崩离析。孟小冬也搬出了杜公馆,只身住进一个公寓里,深居简出。而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孟小冬开始收徒教戏,一如其师余叔岩,孟小冬授徒要求极其严苛,为门下弟子定下很多规矩。这正是出于孟小冬对于艺术的忠诚与热爱。正因为这份赤胆诚心,她才会希望她的徒弟在学戏之时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与信念感,以一丝不苟的态度练戏学戏,以忠畏赤忱的信念对戏待戏,正如孟小冬自己一生所执。
1967年,孟小冬离开香港定居台北。在台北的生活闲散悠哉,孟小冬每日看画读诗,念经打坐,无牵无挂。但病魔却是晚年孟小冬最大的敌手,年轻时的孟小冬因为太过操劳体质薄弱,晚年更是病痛缠身无以解脱。孟小冬在台北的最后十年,正如她的弟子李猷先生所说:“十年台北,多半病中。”
1976年,一代戏剧传奇“梨园冬皇”孟小冬因病逝世,享年70。
以 父爱如山 为话题的600左右的作文父爱睁空无言
衣食冷暖都唠叨个遍的是母亲,琐碎而细致的关爱像绵绵春雨无微不至。而父亲是不善言辞的,通常是沉默,那对儿子的关爱藏在眉梢眼底,从不轻易说出口,所以——父爱无言。
从小,父亲是山,我仰望他,我崇拜他,总是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去做事。后来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轻狂的认为凭自己的双手就可以撑起那片浩瀚的天空,厌倦了那语重心长,一转身就把那牵挂的眼神随手丢在了风里,可终于发现,原来我离开父亲做的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出色,碰上了钉子才体会的生活的艰辛,才体会到父亲的重要性.我终于明白,我身后的是一种深重的爱,一直伴在身旁,坚定不移.。
父亲——他半辈子都在用自己的脊梁为我们家撑出了一片希望的蓝天,为了我,他燃烧着自己,把光和热给了我,让我得到的温暖,健康成长。
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为了我们这个家的幸福,呕心沥血,为事业而拼搏!父亲不管怎样,总能满足我的要求,即使他付出再多也觉得是值得的。我的幸福就是父亲最大的快乐。当我进步时父亲似乎比我还高兴,眉梢眼底都洋溢着莫大的喜悦。当我失败时父亲却把沮丧埋在心底,眼里充满了希望,语重心长地鼓励我。
父亲虽然是一个强人,但他也会有倒下的时候。父亲由于多年为了工作,劳心劳力,终于有一天,他再也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压力,倒了下来。
我和妈妈感到医院时,他静静地躺在床上打点滴,好像他从来没有轻松过了,父亲那重重的担子终于能暂时放下,休息一会了.但这样的轻松难道只有在父亲患病时才有吗 ?望着父亲那憔悴的面庞,我在心里暗自铅岩下了决心:我不能让父亲劳累一生,就算为了父亲,我也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让父亲在晚年能够与母亲共享天伦之乐。
我身上的每一滴血,都是父母赋予的。父亲有时为了我,甘愿放弃自己的梦想,甘愿牺牲一切,而到头来,他并不苟求什么,仅仅希望我有一个好的将来能少吃一点苦,多一点幸福,就这么简单。都说,最广大的是海洋,在我看来,最无私的就是父亲的博爱!父亲是崇高的,只是给予,不求索取;一如既往,不讨恩情.。
父亲,让我感谢您,当我走向您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朵浪花,您却给了我整个浩瀚无边的海洋。
父亲,让我感谢您,当我走向您的时候,我原想拥有一朵白云,您却给了我整个广阔无边的天空。
父亲,让我感谢您,当我走向您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充满生机的春天。
父亲啊!年少痴狂的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比山高比海深的爱,虽然父爱无言。
父爱如茶
沸水轻轻地泻入那余留茶香的紫砂壶,任凭茶叶随波翻腾跳跃,待到风平浪静,霎时,皱缩的茶叶附着水的温热舒展,灵动、恬淡,恰是醉人。茶香萦绕,甜美的芳香氤氲成一抹云、一缕风,闲来回荡。
父亲喜欢茶。在清闲的午后,他喜爱捧着香茗,细细品味。与父亲生活的朝夕间,我发现父亲的影子里有香茗的味道,父亲的爱,也分明如同那盏茶。
父亲的爱,如茶。
“吱”,房门被轻轻地推开了,轻柔的脚步声,每一步迈得似乎都是如此的费尽心思,杯子的底部稍微触碰了一下桌子,便又是一阵轻柔的脚步声在耳边传响。我趴在书桌上,睡意朦胧中聆听这平静而温馨的一刻。
微风送来了阵阵淡淡的茶香,带着半点的温热,与我的嗅觉亲近。抬头一看,一杯热腾腾的清茶已安然于桌前,澄澈中泛着微槐早御黄,令人心醉。
不知从何时起,每夜,伏案疾书,当缕缕的倦意充斥着我的思考,使我无法支持而伏于桌上小憩时,父亲总会悄悄地进来,不动声色地在我桌前放上一杯亲手沏的热腾腾的茶。捧在手心轻啜,那熟悉的味道恰到好处。学习的疲惫、遭遇的挫折、陷入的困惑,那一刻,都能在这淡然的茶香中获得轻抚。热泪盈眶的我此刻不再孤单,茶是父亲爱的言语,他的爱是我无力时最深沉的抚慰。
我一如既往地品尝着那盏茶,父亲的含蓄,茶香的恬淡,似乎成为了我们彼此间的默契。总觉得,父亲的爱,就如同他所喜爱的茶一样,那一刻尽管茶并不浓郁,尽管茶香也只是含蓄的几缕,却总能温暖我的心。
父亲的爱,如茶。有过几缕荡然于胸的暗香后,是从舌尖流入心底的醇厚。
犹记得那家店铺的包点的可口,至今仍在口腔隐约,与父亲泡茶的手艺结合,无论何时都是绝配。我到底还是喜爱上它来了,时常在清闲的午后,与父亲一同品茶欣赏,便不觉乏味。
店主热情好客,包点店铺的生意一向红火。只是地处偏僻,路途稍远,要费些脚下的功夫。父亲很疼我,每个周末,他都要亲自去一趟,为的只是让我周末休息在家时,能够尝上一顿令人迷恋的午后茶点。
记得有一段日子,雨连续下了好久,阴雨绵绵,一连几天都是潮湿的天气。适逢周末,那天,父亲正打算着前往那包点店,却遭到了母亲的劝阻。父亲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母亲的劝阻到底还是变得无力。那时的气氛有些低沉,我没有过多地在意此事,只是心中疑惑着,不知母亲为何要劝阻。
父亲此行似乎比往常更久。父亲刚踏入家门,我便满心欢喜地接过包点,拿出盘子装点着。父亲微笑地摆弄着他的茶具,有条不紊地沏起茶来。
经过一段忙碌的小插曲,我迫不及待地将一个小包点送入口中,啜一口香浓的茶。那味道依旧是令人怀念,但奇怪的是,那可口中,竟含有那么一点苦涩?
后来几天,我发现父亲举步蹒跚。我问父亲,他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一天夜里,我偶然走过父母的房间,门没有紧锁,房里的灯光从门缝里泻出。我轻轻地推开房门,令我诧异,父亲正在那儿往膝盖上贴药膏,我突然想起母亲曾经说过,父亲的膝盖关节有风湿病,每到潮湿的天气都会疼痛难忍……我突然热泪盈眶。
我原本以为,父亲与我一样,享受这午后的茶点是如此的纯粹。然而我错了,午后这片刻的惬意,积淀着父亲多少的痛与疲惫,而我却全然不知。
此后,每一次,当我再吃到那茶点时,除了有它的美味,还有苦涩、心酸。总觉得父亲的爱,如茶。尽管茶香是如此的恬淡,却是如此执著地在我的心中萦绕,滋养我的心田。
采下了茶园的一方碧绿,剪下了天空的一角蔚蓝,茶是爱的使者,沉淀了父亲爱的情愫,盛进我的朝夕,盛进我的生命。或是浅尝,或是深品,品茶的心境都变得豁然开朗。此刻,已不是茶刚摘落时那绿的单纯了,更多的是烘焙后那深沉的叶片里最深沉的铭记,对爱长怀感恩。
最近这些日子,那场冰冷的雨,不期而至。父亲的风湿病又发作了,而且情况比以往都要严重。父亲沏茶的热情,此刻也显得有心无力。以往茶香弥漫的客厅,此时空荡荡的,有些陌生,也有些寂寞。
那天,走过那张熟悉的茶几,我发现往日父亲爱不释手的紫砂壶,竟已蒙上了一层灰。此般情景,我的心似乎被浓郁的茶冲刷过一样,心酸里蓄满了苦涩。我忍不住摆弄起父亲的茶具,小心翼翼地沏起茶来,而且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要认真,都要仔细。
我捧着刚泡好的父亲最喜爱的铁观音,悄悄地推门走进父亲的房间。父亲仍在熟睡,仔细端详,才发现父亲疲惫的容颜里,多了些憔悴。
茶香一下子充满了狭小的房间。此刻,我已是泪流满面。
之后,父亲并没有提及此事,但我分明感受到,父亲已凭借他的敏锐,将那盏茶的味道,含蓄地留在了心底。
父亲的爱,如茶。有茶香的含蓄,也有茶香的执著,有茶的浓郁,也有茶的恬淡,即使仅是轻轻地一啜,也足以沁人心脾,使我心旷神怡。走在父亲的情怀里,我享受着一路走来的香气,每一缕香气都能撼动我的心潮,都能激起我内心无尽的感激。
父爱如茶。捧着那香茗,我将用我的一生去回味,去感恩。
父爱没有绝唱
父爱是一首平凡的歌,浸润我生命的每个季节。
“人生识字忧患始。”从上学的那天起,调皮的我,就被没完没了的家庭作业弄得心烦意乱,于是父亲就养成了陪我夜读的习惯。每晚他总是雷打不动地搬椅子在我边上一坐,沉默得像岩石,严厉的目光盯得我不敢“越雷池一步”。
有天晚上,父亲竟然睡着了。母亲悄悄地说:“你爸太累了,让他歇会儿,别吵着他。”谁知竹椅“嘎吱”响了一声,父亲惊醒了,揉揉惺忪的眼,自我解嘲道:“哎呀!周公说来就来了!”广随后掏出烟狠命抽着。第二天,他故意把竹椅旋掉一个楔子,旧竹椅摇晃得更厉害了,稍一动便“嗄吱嘎吱”响个不停。父亲说再也不用担心睡着了,不过为了不弄出响声而影响我学习,他总是板着腰坐得纹丝不动。有次我梦中醒来,听见父亲小声地说:“我腰疼得厉害,给揉揉。”母亲接着说:“明天我陪孩子读书,你就甭操心了。生产队、自留地的活还不够你累的啊!”“不行!‘养不教,父之过’。儿子长大了没出息,要怪我的。哎哟……”那一夜泪水湿了我的枕巾。
想想现在之所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概就是那五年打下的基础。升了中学后,我就上寄宿学校了。中学在离家二十多里地的一个小镇上,父亲隔三差五给我送来米菜。不管寒冬腊月、酷暑炎夏,他总是如期而至,怕他累坏了身体,我再三恳求他不要来。他把东西往床上一搁,总说:“只要你念书长进,爸就心满意足了。”我知道这话里包含着父亲一辈子的期望和心愿,赶紧不再争辩,闭了口。
记得一个风雪交加的大冬天,我围着小火炉边烤着火看书,一边拿眼睛瞟向窗外:风雪这么大,父亲还来不来呢?山路结冰了,很难走吧?河口的老艄公还摆不摆渡?就这样忐忑不安地坐等到中午,才见雪地一个熟悉的身影跃入眼帘。“爸———”我一扔书本冲了出去。
“爸,你这样下去就把我惯坏了。”看着他疲惫不堪的样子我不依不饶了。第二年开春,我终于夺去了他的这项“权利”。不过每次回家,在母亲收拾东西的当儿,他都要叮咛一番,我明白他的苦心,每次默然无言。
也许是天意,在那段平淡的日子里,我竟迷上了缪斯女神,整天趴在桌上写得如痴似醉。当我第一篇文章获省三等奖并参加西湖边上的夏令营时,高考落榜的消息同时传来。那一刻我真想投身万丈碧波,可我竟发现父亲的眼睛正在湖水中神秘而威严地逼视着我。
背着行囊无言地回到家,父亲看完我带回的大堆废稿纸,重重地叹了一声,回里屋去了。
忍受不了父亲紧蹙眉间的忧愁和别人异样的目光,为了圆我的文学梦,我选择了军营。母亲死活不肯我这个独生子远游。父亲看了我好久,终于说:“也好,到部队练练去。”
命运似乎又跟我开了一次玩笑。坦克兵成了工程兵——确切地说是“民工队”。在一条大山沟里,我们没日没夜地打风钻、搬石头,舞文弄墨的手结成了层层厚茧。受不了那份苦,我又想当“逃兵”,父亲在信中写道:“要是干不出好成绩,你就不是我儿子!”从透着烟味泥土味的字里行间,我读懂了父亲那颗炽烈的心。
于是又拿起笔,把积蓄的情感在深夜里尽情地向“格子”倾诉。两年后,当我拿着某政治学院新闻系的录取通知书和一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再见到父亲时,他明显地衰老了。那双让我无数次颤栗并读懂父爱的手,青筋毕现。他抚摸着我喃喃地说:“儿子,如今你长大了,翅膀硬了要飞好。”
父亲不再在来信中教我该如何如何去做,他给我的信越来越少了。但深夜,只要往床上—躺,我仍能感觉出那双粗大的手,在我生命的节拍里舞动。
父爱没有绝唱,这是真的。
父爱如山
题记:如果我是一棵草,那么是父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腐朽在我的根下,让我茁壮的成长;如果我有脚,那么我走过的每条路上都有父亲身体铺就的碎石,而让我走得更加踏实;如果我能站起来,那么他一定是站在父亲的肩头。
亲情,是一支古老的藤,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虬劲的枝蔓里,写满了思念、宽容、等待,凝聚了过去、现在、未来。
亲情,是一片深情的海,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夏日里瑰丽的诗篇。博大的胸怀里,贮藏着憧憬、思念、眷恋,充满着欢乐、关爱、希冀。
亲情,是一条金丝带,让心相拥,让爱汇集。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我已经不记得上面的话是谁说的,只记得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将这张泛黄的纸压在了属于自己的书桌玻璃下。也许我不曾细细去品味当中的含义,要不是这期的文字秀围绕着亲情或许我已经忘记了这张名为《亲情》的文章。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看法有着不同的变化,当然我也不例外。人间有情:亲情、爱情、友情,三者均为重要,无法想象失去亲情会是什么样的?
小时候总觉得父亲疼爱自己是很正常、理所应当的事,也许父亲对我的付出只有等我有一天成为父亲的时候才能真正的了解,真正的有所体会。现在仔细看看《亲情》,似乎才能模模糊糊的明白中间的含义。想起来真是有点心酸,小时候的淘气没少惹父亲生气,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和父亲相处的时候却不知道说些什么,在离开父亲的日子里又日夜思念着他,这几年来看着父亲日渐苍白的头发,心里就不是个滋味。
父亲是一个做事踏实,待人诚恳,勤奋朴实,正直忠诚的人。父亲的爱不善于言表,只能用心才能去体会。小时候父亲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什么都会做,什么都能做,小时候还立志长大象父亲一样做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我的一生是劳累的!为你,为了这个家!”在小时候父亲曾经笑着对我说过这一段话,小时候的我望着天真的脸笑着看着父亲却无法去体会。有父亲才有这个家,父亲用他的双手支撑起了整个家庭,那个时候妈妈体弱多病,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可以说父亲一直以来都办演着父亲母亲的双重角色,无论是洗衣做饭,还是辅导我和姐姐的功课都由父亲一人包办,另外还得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我是吃着父亲弄的饭菜长大的,
记忆中很好记得父亲流泪,就算是病魔侵略下也没看到过父亲的眼泪,总以为父亲不会哭,至少不会当着我的面哭泣。那是我读初一时,奶奶去世了,父亲怕我读书不行以后无法找到工作,从大伯他们手里将祖屋的继承权买了下来进行了改建。父亲忙着工作忙着改建祖屋,无法对我进行照顾,姐姐去外地读书去了,诺大一个家里只留下我一个人。生性淘气的我趁家里人不在的时候将以前父母给我的零用钱取出好好的疯狂了一番,天天跟着同学东跑西走,买零食、打游戏、滑旱冰,接连几个通宵不回家。依稀记得那个星期二的早上,校门外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没错就是他我的父亲,看着父亲疲倦的身躯,仿佛一时间苍老的许多许多,父亲看着我久久没有说什么。我知道父亲的眼神在对我说些什么,仿佛在问我为什么几天都没有回家?空气凝结了,时间停止了,临走时父亲说了一句:“这几天我和你妈都没空照顾你,你又瘦了!”当父亲转身而去的时候,我看到父亲眼角那颗晶莹剔透的泪滴,父亲哭了,从未在我面前哭泣的父亲哭了,这给我一个极大震撼,现在想直来心都有点隐隐做痛。无论我做错什么事,父亲从来不打我,不骂我,都是耐心的教育我,给我讲道理。因为父亲这颗眼泪给我的震撼,我收敛了很多,也从那时候懂得了很多。
在我生平第一次远离故乡去外地读书的前一天晚上,父亲跟我说了许多许多,千叮咛万嘱咐。长那么大,从未和父亲有过深淡,一直到深夜我才在父亲的语音中合衣睡下,我感觉到父亲并没有起身离开,静静的看着我,看着这个让他疼爱一生的儿子...........那晚我觉得很温暖、很安全...........事后从母亲的话语中我才知道那天晚上,父亲一夜没有合眼,看着我这个即将远离他的儿子,在我走后,父亲也总是在深夜想起我,难以入眠,怕身在异乡的我不习惯。而我呢,却正如那脱离笼子里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不知道是多么的惬意,却万万无法想到父亲的担心。
二00二年我都已经工作了,姐姐来到我工作的城市出差,久不见面的姐弟俩有着说不完的话语,我却总觉得姐姐似乎有什么要跟我说,话到嘴边却又收了回去。我看出来了,在我的再三追问了,我才知道父亲早在一个多星期前患了脑血栓,导致那晚的短暂性休克,深夜4点住进医院进行抢救,而父亲为了我安心工作,阻止母亲和姐姐告诉我这个消息。脑血栓?这犹如晴天霹雳,我再次深深感到父亲的年龄大了。向老总请了假,收拾包袱和姐姐一道回家探望父亲。
再见父亲的时候,父亲显得很惊讶,但看看我身后的姐姐,父亲一切都明白了。“你怎么回来了?”“姐姐不说你病,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又没什么,一点小病而以,用得着吗?跟你说了我怕你工作分心。”父亲的脑血栓病已经稳定了,但却留下了后遗症---走路不再那么利索,一瘸一瘸的。
上个月回去的时候,我的房间还是没有变,看着走路都一瘸一瘸的父亲为我拿被子和被单,忙来忙去的。我的眼睛湿润了。父亲还是那样爱我呀。父亲为我操劳了一生,而我给予父亲的又有什么呢?我想我以后一定要作父亲的乖儿子,不再让他担心,惹他生气。我要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我就不配做父亲的儿子了。
父亲,我爱您……,我一定让您过得开心,过得幸福。我也想借此告诉天下间的子女,爱父母是我们的福气.
杨不悔为何看不上张无忌,反而嫁给了殷六叔?因为杨不悔对张无忌并没有那么复杂的感情,只是兄妹的感情,在多年以后,她在看到张无忌的时候就叫他无忌哥哥,可以看出她是真心把张无忌当做她的哥哥。看上殷六叔是因为她母亲的缘故。当时她母亲跟殷六叔是未婚夫妻的关系,当她知道这件往事后,善良的杨不悔觉得对殷六叔很愧疚,然后照顾他,之后日久生情。
杨不悔只是把张无忌视为哥哥。即便少年时期,他们一起经历过她母亲自杀的事件,之后更是在一起逃难,在这个过程中,杨不悔对他有了深深的依锋颂枝赖之情,但是并没有进化成男女之爱,但是当她遇到了殷六叔,因为他樱郑们的感情比较复杂,杨不悔从一开始关注到后来渐渐爱上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比起跟张无忌单纯的依赖和信任,她跟殷六叔之间的感情就复杂多了。起初在知道这个消息时的震惊和歉意,让她对这个男人,有了想补偿的心思。一旦女人关注男人,当这个男人特别好的时候,她就能关注到男人的优点。殷六叔就是这银敏样的人,他对纪晓芙如此痴情,这样杨不悔看到了一个男人的痴情,她就会向往,所以会很自然的去喜欢上殷六叔。别人再好,她也看不上了。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相处,殷六叔也渐渐被她感动,两个人就产生了感情。
虽然张无忌人也很好,但是他跟杨不悔在一起太平淡了。这世上不是所有的感情都会变成男女之情,张无忌和杨不悔就是这样的,但是当她遇见了殷六叔,就完全不一样了。也只能说明,她跟他比较有缘。而且殷六叔人也挺好的,他对曾经爱上的人都如此痴情,对她也会很好,所以说杨不悔的眼光很好。他们之间是除了年纪差距就没有其他缺点了。
《像小强一样活着》经典语句我要六婶曾经说过,天上掉下10000件东西,其中9998件一定是鸟粪,另外两件可能是个花盆,又或者是空酒瓶,甚至是架飞机,但绝对不会是林MM。
这世间充满了谎言,有人说谎是为了活得更好,我说谎只是为了活着。
我大叔是一名书法家,虽然他只有上过三年小学,认识的字不超过三百个,不过他的书法却是一流的,他最拿手的字有八个,因为这八个字经常写,大家都看过卖油翁的故事吧,经常练一样的东西,很容易练出出神入化的技能的。
我大叔写字还很独特,他不用毛笔,他喜欢用刷子,这样写出的字有气势。
我好象没告诉大家这八个字是什么?其实就是:“再、不、还、钱、杀、你、全、家”。
六叔是一名画家,他擅长泼墨山水,我大叔把字写在墙上以后,我六叔就在旁边的地上门上泼上红色的油漆。
大叔的书法和六叔画堪称绝配,在三水镇号称是书画两绝。
我九叔更了不起,他是一名工程师,专业是爆破,如果大叔六叔的警告没有生效,那么九叔会把对方家的门锁上,六叔负责泼汽油,他负责点火。
我家表姐在镇上相亲了八十多回,其中四十回对方落荒而逃,还有四十多回对方确实走不动路了,是吓的。
不过我表姐最后还是找到了很好的归宿,对方是一个考古学家,非常喜欢这种天天置身于侏罗纪的感觉。
我表姐夫对我也不错,他经常半夜去墓地工作,得手的东西卖掉后,会买很多好玩的东西给我。
我高一那年辍学了,因为在学校打了老师,回家我爸把我打了一顿。他还骂我:“你这个臭小子,不学好,想打老师也要等到毕业以后呀,亩伏空不就两年吗?这点都等不了,一点定力都没有”。
我记得六叔曾经告诉过我,其实对付警察并不难,警队里面有个规矩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要你能逼着他们动手打你就可以了。
可惜,今天这招用不上,六叔是指在公开场合让他们动手,而现在在这种无人的小巷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是你,不是他们。
世间事情都是有得有失,我们在得失间徘徊,当你以为要失去的时候,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你以为要得到的时候,总有东西悄悄溜走。
干部子女以下几点就可以了,第一:样子要高傲,神情要冷漠,看人的时候,不要正眼看,斜眼用余光扫视他的脸就可以。第二:别人对你说话的时候要爱理不理的,他们问你十句话,你最多只回答他三句,其中二句还是用鼻子哼出一个“恩”。第三,别人说话一半的时候,随时打断他,不管他说的对或不对,都要找点毛病来反驳他。做到这三点,别人不相信你有背景都难呀.无论x要求你做多大点的屁事,你记住都要回答她‘这个怕不好办吧’就可以了。
这个世界生活着一圈圈的人,每个人都习惯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
那些沉迷声色的爷们;那些动不动脏话连篇的孩子们,那些用父母钱攀比的学生们;那些无病呻吟的文人们;那些除了炒作绯闻其他不懂的明星们,那些克扣民工工资的迅瞎老板们;那些不见红包不开刀的天使们;那些只要政绩不要民生的官僚们。你们怎么会了解世界上还有和你们不同的人活着。
生活就象一个手绘的圆圈,它永远都不可能混圆,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欣喜的去接受这个不完美的圆圈。
这个社会有人可以不皱眉头的买一两万块一件的外衣,也有人很需要用这一百元做很多事情。
每个孩子身后都有着保护着他们天使,直到有一天我们身后长出了羽毛,是不是应该转个圈,转到他们的身后,张开年轻丰满的羽翼,挡住风雨,保护那几个渐渐老去的天使呢?
很多事情我们都以为自己很了解,看的很清楚,殊不知当你从不同的方向看过去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你所知道的是那么的少,所看到的那么的不全面。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一个调酒师,都想把生活中的各种滋味混成一杯可口的鸡尾酒,而往往到最后你才发现自己所酿的只是一杯苦酒。
一个老母猪,如果有两个男人为了它争,她就会变得好似西施,显得异常珍贵,直到其中一方退出了,另一个才会发现,原来她是一只老母猪呀。
有的人就是这样,平时连正脸都懒得瞧你,一旦知道你是某某官的亲戚,哪怕是狗官,他也会立即和你套上近乎了。
并不是只厅如有长在狗身上的眼睛才叫狗眼。
狗有时候比人要好,它们不会根据你的穿着打扮来选择对你的态度。
这个世界也许只有一种人,那就是灰色的人,躲在阴暗中的人看起来颜色深一点,被阳光照耀那些人看起来浅一些。当正午的阳光直射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大家差别不大。如果你眼中看到了黑色,那是因为你以为自己是白色的。
上述文章内容就是对六叔书法欣赏和六叔书法欣赏赏85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当然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多多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