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回答网友类似问题(ti):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人类(lei)文明史只有几千年,那中间的空白期都经历了什(shi)么?
其实这个问(wen)题有两个误区,一是人类文明史虽然(ran)只有几千年,但人类进化史却有几(ji)千万年;因此,这几千万(wan)年来没有“中间的空白(bai)”,而是一部丰富的物(wu)种进化史。现在我们就一起(qi)来学习讨论一下,这(zhe)期间到底发生和经历了什么。
白垩纪大灭绝的过程现在的科学考证发现,生命从37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早(zao)期生命都是微生物,虽然肉眼看不(bu)到,但改变了地球的(de)环境,比如细菌和藻类暴(bao)发形成了地球大氧化事件,从(cong)而为好氧动植物的出现创造了条(tiao)件。
一(yi)直到5.42亿年前的寒(han)武纪,生命才呈(cheng)多样化趋势爆发出来,主要是海洋生(sheng)物。因此科学界(jie)将地球演化划分为冥古宙和显生(sheng)宙,以寒武纪为界,之前叫冥(mian)古宙,生命以肉眼不可(ke)见的形式出现;之后叫显生(sheng)宙,就是生命以看(kan)得见的形式显示出来了。
所谓五次物种大灭绝就是(shi)进入显生宙以后开始的,之前(qian)的冥古宙时代灭绝过多(duo)少次,没人统计过。所(suo)谓生物大灭绝就是由(you)于地球地质活动和太(tai)阳活动、以及生命本身的活动,改变(bian)了地球生存环境,让老一代生物无法(fa)延续下去,从而出现了断代(dai)和新生现象。
五次生物大灭绝,每(mei)次都灭绝了70~90%的老物种,而幸存下来的物种经过进化演(yan)化,则成为适应新环(huan)境新气候的新物种(zhong),经历一段欣欣向荣的繁荣发展(zhan)后,地球就又会(hui)遇到新的改变,生物的进化(hua)也是这么一波一波(bo)进行的。
恐龙的(de)灭绝属于物种第五次大灭绝,也叫作白垩纪大灭绝。显生宙(zhou)开始后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he)新生代,而恐龙时代属于中(zhong)生代,恐龙的灭绝象征着中生代(dai)的结束,之后哺乳动物的兴起(qi),象征着新生代的开始。
今天我们不讨(tao)论恐龙是如何灭绝的,但(dan)事实是,恐龙并(bing)没有一下子消失,从那颗被认为毁(hui)灭恐龙的小行星装机后,幸存的(de)恐龙还延续了几百万(wan)年。在漫长的自然变化中,大型(xing)恐龙逐渐灭绝了,一部分恐(kong)龙(主要是适应生存不断向小型化(hua)进化的兽脚类恐龙)进化成为鸟类。
因此(ci)古生物学家们认为,恐龙是现代鸟类的(de)祖先,也可以认为,恐龙并没有(you)灭绝,而是部分进化了。
但白垩(e)纪大灭绝并不只有恐(kong)龙一个物种,而(er)是涉及80%左右的物(wu)种,这些灭绝的物种涉及海(hai)洋生物、爬行动物、微生物、植(zhi)物等,灭绝的原因(yin)主要是环境变迁和撞击烟尘遮(zhe)蔽了太阳,导致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de)植物和海洋微生物率先死亡(wang),随后一系列食物链(lian)断裂而发生的连锁物种灭绝(jue)事件。
恐龙灭绝给哺(bu)乳动物兴起提供了条件每次生物大(da)灭绝,实际上是(shi)一次生命大重启,每(mei)一次重启,都是生命从简单到(dao)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化。从(cong)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you)大灭绝,就没有今天的人类。因此(ci)我们无需对恐龙大灭绝惋惜,如果(guo)至今还是这些庞(pang)然大物在统治着地球,就没人类啥事了(le)。
人类有文字记(ji)载的文明才几千年,并不等于人(ren)类就是在几千年前突(tu)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chang)的进化过程。实际(ji)上,从恐龙灭绝开始前,人(ren)类的始祖就开始向现代人类进化(hua)了。
哺乳动物是比爬行动物更(geng)高级的动物,人类就属于哺(bu)乳动物,因此哺乳动(dong)物的祖先也是人类的始祖。哺乳(ru)动物在恐龙时代就已经默默的(de)诞生了,但由于爬行动物的肆虐,这(zhe)些哺乳动物只能隐藏在地(di)底下或某个隐秘角落,忍(ren)辱偷生。
在中国辽宁出土了一(yi)具中华侏罗兽化石(shi),复原其身体后(hou)有点像现在的老鼠,但要小很多,体(ti)重只有13克,具有爬树和地面逃窜(cuan)能力。这被科学家们认为是(shi)最早的哺乳动物,因此是哺乳(ru)动物的祖先,由于其出土在(zai)辽宁,被命名为中华侏罗纪妈妈。
哺乳动物最明显(xian)的标志是,通过(guo)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ti)哺乳。恐龙灭绝(jue)后,生命重启,哺乳动物(wu)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分化出原兽(shou)亚纲、真兽亚纲和后兽亚纲等三个(ge)分支,其中真兽亚纲是哺乳(ru)动物主流。
真兽亚纲是一种脊椎动物(wu)中躯体结构、功(gong)能行为最为复杂的最高级动物(wu)类群,种类繁多,约占现存哺(bu)乳动物的95%。这类动物以在(zai)母体内受孕胎生为特征,大(da)大提升了后代繁衍的安全性,是动物进(jin)化的一种巨大进(jin)步。
真兽亚纲(gang)在进化中,分化产生了20个目,分别为偶蹄目、奇蹄目、食肉目、翼手目、鳞甲目、鼩形目、猬形目、非洲猬目、兔形目、啮齿目、管齿(chi)目、灵长目、象鼩目、树鼩目、披毛目、带甲目、皮翼目、蹄(ti)兔目、长鼻目、海牛目(mu)等。
每一个目下,又分科、属、种等,因此每一目下面都有许多(duo)物种,如偶蹄目(mu),就是蹄子的趾为偶数(双数),如猪牛羊鹿等;奇蹄目,就是蹄趾为(wei)奇数(单数),如马、犀牛等;食肉目,如(ru)老虎、狮子、狼、狗等;啮齿类,如老鼠、松鼠、豚(dun)鼠等。
而人类属于灵长目下(xia)面的类人猿亚目、人科(ke)、人属、智人种(zhong)。灵长目下面有2亚目11006科约(yue)78属514余种,相对其他哺(bu)乳类动物,灵长目动(dong)物的大脑大了许多,观察事物依赖立体(ti)感觉,因此是哺乳动物中最聪明(ming)的动物。但灵长类动物嗅觉和听觉不如(ru)其他大多数动物(wu)。
人类进化(hua)的大致脉络人(ren)类就是从灵长目动物中逐步分化出(chu)来的。早在5000多万年前(qian),灵长类动物就出现爆(bao)发式辐射状演化和分化,并从低(di)等灵长类动物中分化出了高等灵长类动(dong)物,也就是更聪明的动物猿猴类,即猕(mi)猴、金丝猴、狒(fei)狒、猿等。
大约在3300万年到2400万年前,从古老世界的(de)猴子中产生了猿种,渐渐分化出(chu)森林古猿、原康修尔猿(yuan),这些古猿属于林栖古猿,四肢行走(zou)并善于攀爬树木;1500万年到(dao)1200万年前,又分化出非洲猿和亚洲(zhou)猿。
非洲猿已经是现代(dai)大猩猩、黑猩猩和人类的祖先,亚洲猿(yuan)则是现代长臂猿和(he)猩猩的祖先。从现代对(dui)化石发掘和研究中,科学家们得到(dao)了两种过渡性猿(yuan)的化石代表,一种是腊玛古(gu)猿,另一种是南方古猿。
这些化石的年龄在1000万年到200万年之前,其中的南方(fang)古猿被认为非洲猿的后代,是人类祖先(xian),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类(lei)。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将非洲东部大地形成一条(tiao)大裂谷,将这块大陆分成东部和西部(bu)两大部分,分别在这两大(da)部分栖息的动物也成为两个独立(li)系统,这成为人(ren)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
西(xi)部依然是茂密湿润(run)的丛林,环境改变不大,因此在那里栖(qi)息的猿类不需要做出太(tai)大改变就能生存下去,由此,它们安于(yu)现状停止了向聪(cong)明进化;而东部地区降雨量逐渐(jian)减少,林地渐渐消失出(chu)现了草原,大部分猿(yuan)类祖先由于难以适应环境改变(bian)而灭绝,一小部分坚(jian)韧不拔的猿类开始了学(xue)习在开阔地带新环境中生存技能,形成(cheng)了独特的演化进(jin)化模式。
com而人类真(zhen)正与动物的分界点是在距今800万年(nian)到500万年前这个阶段,现代基因(yin)学通过对DNA差异化研(yan)究,认为人科动物历史从(cong)这个时候开始,也就是与最(zui)亲近的亲戚黑猩猩分道(dao)扬镳,走出丛林,在稀树大草原(树木很稀疏的草原)开始建立(li)定居点。
到了250万年前,非洲气(qi)候进一步恶化,大(da)多数南方古猿消失,小部分南方(fang)古猿学会了一些生存机(ji)制,如用火和扔石头,用(yong)树枝等材料做成原始(shi)武器等,由此生存并繁衍下(xia)来,最终进化成人属,从树上栖息变成双(shuang)足行走的人类祖先。
随着新生活的开始(shi),人类祖先以概念为细胞的(de)语言体系越来越复杂,这(zhe)种思维工具让早期的古人类(lei)自我意识和思维记忆得到飞跃(yue)性的提升,人类终于出(chu)现了。最开始在许多(duo)地区出现各种人种(zhong),如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ren)、能人、直立人等(deng)十五六种之多,后来在生存的竞争中,这些人种都消(xiao)失了,最后只留下智人种,就是现代人类的祖先。
古人类在迁徙中(zhong)渐渐变成现代人类智人祖先在25万年前左右出现(xian)在东非,那时候没有什(shi)么白人、黑人、黄种人之分,一直到10万年前左右,主要是7万年前,这些智人开始向世界(jie)各地迁徙,最终形成了现在遍布全世界(jie)的现代人类,在不同生存环境的长期演(yan)化中形成了各种(zhong)不同的肤色和样貌。
现(xian)代基因学跟踪研究,对人类进化和迁徙(si)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脉络。复旦大学(xue)生命科学院一项对DNA的研究(jiu)成果证明,中国(guo)族群是在三四万年前,一支带有M122突变基因的南亚语人群,从东南亚缅甸一(yi)带分两个入口进入(ru)现在的中国版图的,一个是在云南,一个是在珠江流域,进入后云南入口这支人(ren)群分成两条路线(xian),总体形成三条迁徙路线。
而在中国五十多个民族中,汉族和(he)藏族血缘关系是最近的,同出一源,5000年前才开(kai)始由于地域环境关系(xi)渐渐形成不同的族群。
人体细胞中的(de)线粒体DNA带有独特的遗传(chuan)密码,只有母亲才能够传给下一代,这(zhe)种遗传密码很难(nan)改变,一般要2万年(nian)才会发生微小变化(hua),因此成为追踪遗传基因的信标。科(ke)学家们通过对现代人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了一个(ge)惊人的秘密,全世界所有人口都源自一(yi)个母亲!
这就是说,人类从非洲迁(qian)徙出来后,繁衍出遍布全世界79亿人口,只有一位老祖宗母(mu)亲的基因被遗传下来,人们给(gei)这位伟大的祖先母亲(qin)取了个名字叫“线粒体夏娃”。这(zhe)不是说只有这位母亲走出了非洲(zhou),而是走出非洲的(de)千千万万个母亲,在繁衍若干代后,没(mei)有女儿流传下来。
进一步研究发现,“线(xian)粒体夏娃”的后代中有(you)36位“宗族母亲”,她们生(sheng)存在距今1万年到4.5万(wan)年间,现在全世界(jie)无论哪种肤色,都是这36位“宗族母(mu)亲”的后裔。
所以,历(li)史没有空白,进化(hua)永远在路上不(bu)光是人类,几千万年来,所有物种(zhong)都在进化,现在的所有(you)物种都不是几千万年前的样子,只(zhi)不过人类是这一(yi)拨进化中最大的变(bian)数,是唯一脱颖而出的智慧生物,发展出了人类文明。
但进化永不停步,永远在路(lu)上。只不过大自然对物种(zhong)的修饰是非常缓慢的,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nian),变化都不会很大,只有经历百万、千(qian)万年的沧桑,物种的变化才非(fei)常明显,许多物种灭绝(jue)了,许多新的物种又诞生了。
人也依然在进化(hua),如果仔细观察和研究的话,100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de)人与现代人都有变化,这是因(yin)为生存的环境和生活(huo)方式不一样了,审美观也不一样了(le),人们就会朝着适应环境(jing)和审美的方向进化。
古人(ren)体力劳动强度大,生活保(bao)障条件较差,平均个头就相对较小(xiao),平均寿命也相对较短,身体构造也(ye)有区别。而现在的人体力劳动强(qiang)度越来越小,脑力劳动的份额越(yue)来越大,生活保(bao)障条件越来越好,身体就越来越高,寿命也越来越长。
古代的审美要求男的要方面大耳(er),虎背熊腰,女的要面如满月,就(jiu)是要丰盈;古代许多食物(wu)需要依靠牙齿咬碎,因此那时候的(de)人下颚骨宽大坚硬。现代审美观追(zhui)求的是身材瘦削苗条,靓仔(zai)美女要小鲜肉和锥子脸,与古人已经大(da)相径庭了;现在(zai)的食物也越来越精细,牙齿(chi)用得少了,虽然越来越好看,有的还戴牙套,但越来越不能咬硬东西(xi)了,下巴自然就越来越尖细了。
这(zhe)些其实都是小变化,过了一(yi)万年,如果人类没有灭绝的话,那时(shi)候或许已经是以意识的方式存在了,变成无形却无处不在,永生了(le)。所以,只要活得足够久,就能够看(kan)到这些变化,你愿意等(deng)着吗?欢迎讨论(lun),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chuang)版权,请勿侵权抄袭,敬请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