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11月17日电 (记者 孙虹 曾福志)在福建(jian),厦门、泉州、漳州(zhou)这三个地域空间相连、同讲闽南语方言(yan)的设区市一体化,是福建发(fa)展版图上的一个老命题。如今,在“促(cu)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挥(hui)棒下,这个区域又将(jiang)如何一体化发展?
资料图为俯瞰海上(shang)花园城市——厦门(men)。(无人机照片(pian))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ming) 摄
作为中国(guo)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区域以及两岸交流(liu)合作的前沿门户,素有闽南“金三(san)角”之称的厦漳泉地区,近年来以构建(jian)厦漳泉都市圈为引擎,深化共识、优势互补,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su)。
从官方(fang)公布的福建省经济统计数据(ju)可见,今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地区生产(chan)总值为37793.71亿元(人民币,下同),其(qi)中厦漳泉三市经济总(zong)量约占全省“半壁江山”,分别为(wei)泉州8826.86亿元、厦门5686.72亿(yi)元、漳州4016.22亿元。
人(ren)民币资料图为俯瞰漳州城区夜景。(无人(ren)机照片) 中新社(she)记者 王东明 摄(she)
厦门、漳州、泉(quan)州三地经济实力雄厚,各有特色。泉州(zhou)民营经济发达,曾连(lian)续20多年领跑福建经济,在2020年跻身“GDP万亿(yi)元俱乐部”;厦门作为中国改革开(kai)放的窗口和福建发展的龙头之一(yi),已明确到2025年地区生产(chan)总值突破万亿元;三地中经济基础较为(wei)薄弱的漳州,近十年来也(ye)快速发展,实现从(cong)“花果之乡”向“工业(ye)大市”的华丽转变,进入中国城市GDP50强。
不仅如此(ci),闽南“金三角”常住人口城(cheng)镇化率超73%,已成为福建最具竞争(zheng)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增长引擎。而(er)且,厦漳泉三地融合发展有着得天独(du)厚的优势,语言相同、文(wen)化同源、空间相邻(lin),是台湾汉族同胞(bao)的主要祖籍地,同属闽南文化(hua)发祥地、核心区。
资料图为泉州老城区一景(jing)。(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王东(dong)明 摄
然而,厦漳泉三(san)地在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zhe)不同的制约因素,有人(ren)将其形容为“厦门太小、泉州太散、漳州太弱”,虽不全面却也(ye)可见一斑。
2011年厦漳泉同城化概念提出后,福建积极推动三地同城化发(fa)展。2018年4月(yue),福建官方又作出加(jia)快闽西南协同发展的决策部署,厦门(men)、漳州、泉州、三明、龙岩(yan)五市开启新一轮协作发展之路,亦助推(tui)厦漳泉都市圈建设不断取(qu)得突破。
今(jin)年初,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联席会(hui)议召开第四次会议(yi),就深化产融合作、完善联(lian)合招商机制、加强人才交流(liu)、加大环境协同治理、统筹对口帮(bang)扶等方面展开深入(ru)交流。厦门官方(fang)更是提出,要推动厦(sha)漳泉都市圈建设纳入(ru)国家都市圈规划布局。
近日发布的《2021年度厦门城市(shi)交通发展报告》显示,厦(sha)漳泉都市圈呈现同城趋势。厦门跨市通勤人数约为(wei)14万人,占总通勤人数6%,其中厦泉通勤约为4.8万人,占比34%;厦漳通勤约为9.3万人,占比66%。
人员往来流动的背(bei)后,是三地互联互通、产业协(xie)作、创新协同、资源共享加速推进的(de)直观体现。专家指出,厦漳泉都(dou)市圈位于长三角和(he)粤港澳大湾区之(zhi)间,应从更高层面推进,深度整合厦(sha)漳泉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变“虹吸”为携(xie)手,从而形成更有厚度的发展腹地。
值得一提(ti)的是,中国首条(tiao)跨海高铁——新com建福(fu)(州)厦(门)铁路预计2023年建成通车。届时,厦(sha)门、泉州、漳州(zhou)将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从福厦高铁开(kai)建的那天起,我们(men)就一直期待着。”见证着厦漳(zhang)一体化进程的中铁六局福厦铁路项目技(ji)术员赵树森感慨道,从厦漳大桥、厦漳(zhang)同城大道陆续建成,到福厦高铁(tie)、厦漳泉城际轨道、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等交(jiao)通项目的快速推进,闽南“金三角”距离更近、未来可期。(完(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