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傲骨立于世,凌霜压雪绽风华。”——《梦华录》
这部以北宋为时代背景的古装剧《梦华录》,在首播一周后便收获了高达8.8的评分。除了观众高呼的服化道之外,暗藏着繁荣文化的庭院造景也值得窥探,其中颇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意境美。
a32▲图源《梦华录》
纵观中国园林史,发展至宋代,已经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庭院的内容形式也趋于稳定。细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大类型,其中私家成为主流。以同期的沧浪亭、独乐园为代表,结合剧中场景来看,整个时期的庭院风格特点都较为显著:简远、疏朗、雅致、天然。
▲沧浪亭
▲独乐园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宋代庭院的普遍风尚为整体的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擅于通过山水等借景的形式来营造“景深”的意境。从梦华录的场景里可以看出,当时的庭院造景中运用了大量的山体和大小不一的石头,这也和当下正兴盛的山水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两宋时期,艺术、文化、地址等各方面都有了开拓性的造诣。文人们开始将大自然的风致提炼至卷轴画、古诗词中,崇山峻岭、溪流、袅袅云雾、楼台亭榭,亦实亦虚的画面,宋代园林也因而受到了启发性的影响,彼此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造就了宋代独有的文化特色。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疏朗即是空间感,古人在疏与密的关系间也有细致的要求,庭院作为四维空间,张弛有度更是重要。园林上的疏朗处理手法可以借鉴明代的《拙政园》中远香堂前的地形处理,曲径通幽的体系。
主客分明、整体性强是造园的第一要义,例如庭院筑山常以主山连绵,客山拱状构成为一体,山势以平缓为重点,多围绕水体。水体边以大面积的植物配置为主,林间多空地,搭配规整的小体量石体和草坪,虚实相间。
同时借景来打造空间的层次感,中式造景常常出现的“圆”,月洞门窗,形如满月。常开于院墙,透光而显深邃,移步换景,疏密分明。剧中巧用了这一元素,取月洞元素,以线条落地,彰显了中式文化融于天地间的景象。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两宋时期常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士僚,而园林此时也正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因此在造景上也多带有个人志向,逐渐形成了人格化的风气。
例如,当时的庭院内普遍种有大面积的竹子,以此象征庭院主人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竹,象征着生命、正气、长青不败,竹影清风,形成了园林雅致的特点。据文献《洛阳名园记》中记载,共友19处绝大多数种竹成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浑然天成是宋代园林所追崇的特点,仔细观察,宋代的园林大多依山傍水,力求庭院本身同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除了选址上“依山就水”的主动性,园内的植物配置也是早就天然成趣的重点。
▲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
植物配置上,有的运用片植形成不占景域的群体景观,如竹林、美林、桃林等,有的则采用混交林的形式,借助于林的形成来创造出深而独特的景观。
自然是一个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不同的感受,这也是古人在造景上巧用植物和自然规律更替的智慧。
无论是宋代庭院中的实景,还是流传千古的山水画,都萌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个时期的庭院发展,开明性和宽容性都为中国古代园林史画上一抹艳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