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要说的是西城最有人气的一条街,从新街口一直到西四,这条街对于大部分北京人来说,对这里都不会感到陌生,尤其是老北京人,每回走到这片儿,都能找到过往的一些回忆,在外地人眼中,南锣鼓巷和王府井大街是必去的两个地方,但在北京人眼中,新街口才是北京最繁华的地带。
时过境迁,新街口这片儿,承载了很多北京人胡同里的乡愁,跟二十年前比,变化确实太大了,就拿丁字儿路口来说,唯一没变的只有老电车,新街口标志性建筑物。
专门经营音响的超音波,老北京人应该都有印象,那会儿北京人家里的第一个奢侈品大件儿,几乎都是跟这儿买的,想买音响只能来这儿,一个月十几块钱的工资,都是咬牙攒钱买下来的,音质确实好,家里有一套像样儿的设备,瞬间就能变成KTV,卖音响,乐器的也特别多,还有就是北边儿的雷龙,过去想买收音机,卡带都得奔这儿。
顺着新街口一直往南走,有一条前公用胡同,它跟前帽儿,后帽儿胡同挨得很近,这条胡同跟南城很多胡同一样,过去有不少地道馆子,北京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家大馅儿饺子馆,后期变成了一家快捷酒店,除此之外,西城区少年宫也在这条胡同里,不少南城孩子小时候都跟这儿学过艺,最早大门儿没有现在这么漂亮,就是一大铁门。
随着城市变迁,很多陪伴北京人长大的地方都已经消失了,老西安饭庄的电烤羊肉串儿,每次来这儿,一看着这仨字就走不动道儿了,小时候生活条件没现如异曲同工之妙今这么好,很多西城孩子都是看羊肉串儿的价格一直从二变到三,再到五,一直到现在的价格。
小时候想吃一顿羊肉串儿解解馋,且得拿零花钱往出攒呢,它家的电烤羊肉串儿是很多北京孩子的儿时记忆,当年都是站在门口儿,趁热吃,左手拿着北冰洋,右手撸串儿,大块儿羊肉被腌渍出独特的味道,肉质饱满,汁水儿充足,吃上一口,甭提多享受了,就连退签子这事儿,都是当年的一个美好回忆。
超过一半以上的北京人,每次来老西安饭庄,除了吃电烤羊肉串儿,还有一样必点的吃食,这就是西安泡馍,当然了,大伙儿主要是冲这儿的羊肉泡馍而来的,没有疫情的时候,赶上饭点都得在门口儿排大队,没辙,想吃这口儿,您就得排队。
店内座无虚席,尤其是立秋之后,来上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泡馍,嘿!甭提多舒坦了,北京人到这里吃泡馍,是饱口福,但伴随美食的还有美好的回忆,招牌菜羊肉泡馍几十年味儿都没变,早已融入了乡愁的味道,老味道,老故事,在一家老字号里,可谓代代相传。
除了有时代特色的老商店,老百货,更让大伙儿念念不忘的还得说是老字号美食,过了护国寺的路口再往前,平安里路口往北,就在这路东有一家大买卖,这买卖叫柳泉居,最早的柳泉居如今变成了停车场,后期搬到了马路对面。
老北京人最熟悉的是它家的豆包儿,但说到大菜,早年间还是非常有名气的,一道炸烹虾段儿,征服了万千北京人的味蕾,虾段儿掐头去尾,对原料的要求特别苛刻,讲究13个头到15个头的,炸烹虾段儿,裹上糊,炸的这个过程,看着简单,实则很考验火候儿,外皮成熟了,可里边儿的虾段儿还生在呢。
但柳泉居能保证外脆里嫩,这就是传承了几十年的功夫,要经过三上三下,进行炸制,厨师要根据丰富的经验判断虾段儿下锅炸制的时间,脆壳儿已经成型,炸的步骤完成之后,经过调味儿,炒制后就可以端上桌儿了。
这样的大菜,北京人都讲究吃刚出锅的,要的就是这烫嘴烫心的劲儿,一口咬下去,听到的就是咯吱咯吱的声儿,头一口咬到的是虾皮儿,第二口立马就是虾仁儿,越咂摸越有味儿,用恰到好处的火候儿把虾肉的原汁原味儿都裹了进去。
还有就是蛋黄儿焗海蟹,老北京人,尤其是西城人都知道,这可是镇店名菜,它跟炸烹虾段儿的做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拆分好的海蟹分别沾上糊再下锅炸,这道菜最重要的是保留海蟹的鲜味儿,出锅儿前包裹上白洋淀的咸蛋黄儿就能出锅了。
这就是当年风靡京城的一道响当当的大菜,乍眼看不起眼,但味道棒极了,过去最早叫‘雪蟹’来源于深海,柳泉居都是进口来的,但因为疫情的关系,只能因地制宜,先是蛋黄儿的咸味儿和香味儿,然后才是蟹的鲜味儿,老字号做的就是实在,时隔这么些年了,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您,柳泉居没变味儿。
继续从平安里往南走,过了路口,东南角就是叱咤京城六十多年的杏园儿餐厅,尽管馆子不大,但每天来这吃饭的北京人可不少,在这里享受的是不是大菜的美味,而是一碗面条儿带来的幸福感,上午十点左右,店里就会聚集不少老北京人。
在这里,小肉面绝对是主角儿,很多北京人吃之前都不忘给它拍个照,由此可见,这小肉面在京城有着超高的人气,杏园儿的老食客,小时候就来吃,平安里还是丁字路口,牌楼还没有拆,如今这里已经是十字路口,时代变迁,但北京人没变,口味也没变,老馆子,为念旧的北京人提供了一个最理想的去处。
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这小馆子里的小肉面,依然是北京人难以割舍的情怀,咱北京人念旧的同时,还特别乐意把这份感情传承下去,很多小年轻儿不仅自个儿来享受美味,还会带上女儿,儿子,一碗面让一家人沉浸在这再简单不过快乐之中,这就是咱北京人的惬意生活,知足常乐!
一碗小肉面,六十年不变,味道来源于这锅炖肉,肥瘦相间,当天做,当天卖,60多年了,从未变过,到店吃饭的人,比几十年前多了不知道多少倍,削面的师傅手工操作,已经满足不了北京人的需求了,即便用上机器,依然会有排队等面的情况时常发生。
接茬儿往南走,走过路过的都是京城老馆子,其中有吃肉饼,包子的二友居,吃饺子的惠丰楼,而吃冷面的故乡酒家也很有特色,甭看门脸儿不起眼,但它跟延吉一样,都是正宗的老店,想当年,除了延吉,就得数这儿了,1983年成立,口碑从未翻车过。
最后走到西四路口,早年间这里是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一般人看来,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路口而已,但在北京人的记忆里,这承载了我们很多儿时的记忆,吃喝玩乐一应俱全,附近有三家电影院,马路东边儿往北是胜利电影院,往南,羊肉胡同边儿上,地质礼堂,再往东一拐弯儿,西安门大街上,就是红楼电影院。
所以说,西城区的新街口,不光有不一样的老北京味儿,还有北京人的青春岁月!